案: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词,皆音“于愆反”。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训:若训“何”训“安”,当音“于愆反”、“于焉逍遥”、“于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之类是也;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故称龙焉”、“故称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郑焉依”之类是也。江南至今行此分别,昭然易晓;而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于今也。
语词:即“语辞”,文言虚词。
据考证:各种字书都认为“焉”是鸟名,也有说是虚词的,都注音为“于愆反”。自葛洪的《要用字苑》起,才开始区别“焉”字的读音和意义:如果解释作“何”、“安”,就应该读作“于愆反”,“于焉逍遥”、“于焉嘉容”、“焉用佞”、“焉得仁”之类的句子就是这样;如果“焉”字是用作句末语气词及结构助词,就应该读作“矣愆反”,“故称龙焉”、“故称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郑焉依”这类句子就是如此。江南地区至今沿用这种不同读音,字的意思非常明了易懂;而黄河以北地区把两种读音混成了一种,这虽然遵从古音,却不能用在当今。
邪者,未定之词。《左传》曰:“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邪?”《庄子》云:“天邪地邪?”《汉书》云:“是邪非邪?”之类是也。而北人即呼为也,亦为误矣。难者曰:“《系辞》云:‘乾坤,易之门户邪?’此又为未定辞乎?”答曰:“何为不尔!上先标问,下方列德以折之耳。”
未定之词:即疑问词。
折:判断,裁决。
“邪”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左传》说:“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邪?”《庄子》上说:“天邪地邪?”《汉书》里说:“是邪非邪?”这些例子中的“邪”字就是这种用法。而北方人却把“邪”字读作“也”,这就错了。有人诘难我说:“《系辞》里说:‘乾坤,易之门户邪?’这个‘邪’字难道也是疑问语气词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是呢!前面先提出问题,后面才列举乾坤之德来作裁断啊。”
江南学士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军自败曰“败”,打破人军曰“败”。诸记传未见“补败反”,徐仙民读《左传》,唯一处有此音,又不言自败、败人之别,此为穿凿耳。
凡例:体制,章法。
江南地区的学子读《左传》,是靠口授递相传述,自行制定了一套音读章法,军队自己溃败说“败”,打败对方军队也说“败”。各种记载和传本中都没有见过“补败反”这个注音。徐仙民读《左传》的时候,只在一处注了这个读音,并没有说自败和打败别人的分别,这就是牵强附会了。
古人云:“膏粱难整。”以其为骄奢自足,不能克励也。吾见王侯外戚,语多不正,亦由内染贱保傅,外无良师友故耳。梁世有一侯,尝对元帝饮谑,自陈“痴钝”,乃成“飔段”,元帝答之云:“飔异凉风,段非干木。”谓“郢州”为“永州”,元帝启报简文,简文云:‘庚辰吴入,遂成司隶。”如此之类,举口皆然。元帝手教诸子侍读,以此为诫。
膏粱:指富贵人家及其后嗣。
克励:刻苦自励。
保傅:古代保育、教导太子等贵族子弟及未成年帝王、诸侯的男女官员,统称为保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