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威海KTV招聘网 > 威海热点资讯 > 威海励志/美文 >  薄赋敛省徭役以减轻人民负担晏子多次批评景公“使民若不胜藉敛若

薄赋敛省徭役以减轻人民负担晏子多次批评景公“使民若不胜藉敛若

2022-05-31 12:16:30 发布 浏览 491 次

薄赋敛,省徭役,以减轻人民负担。晏子多次批评景公“使民若不胜,藉敛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问上》七),“兴事无已,赋敛无厌”(《外上》三),反复强调要“俭于藉敛,节于货财,作工不历时,使民不尽力,百官节适,关市省征,山林陂泽,不专其利,领民治民,勿使烦乱,知其贫富,勿使冻馁”(《问上》二十六),指出君主应该“饱而知人之饥,暖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谏上》二十),谏止景公修建大台、长庲、邹之长途之役,解除了人民沉重的徭役负担。

减轻刑罚,反对杀戮无辜。针对景公“藉重而狱多,拘者满圄”、对人民“常致其苦而严听其狱,痛诛其罪”、“诛僇如仇雠”的残暴行径,晏子不断予以批评,认为执政者应该“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罪”(《问上》十七),指责景公滥施刑罚,以致弄得市场上“踊贵而履贱”,明确提出省刑罚的主张:“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这在客观上起到了减轻人民痛苦、保护人民生命的作用。

举贤任能,反对信用谗佞。晏子反复强调,贤君治理国家的原则是:“其政任贤,其行爱民……从邪害民者有罪,进善举过者有赏。”(《问上》十七)认为“有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是国家不吉利的事;而得贤的方法是“举之以语,考之以事”(《问上》十七);“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问上》十三)。晏子认识到人无完人,对人不可求全责备的道理,他说:“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问上》二十四)对结党营私之徒,谗佞谄谀之辈,晏子深恶痛绝,把这些人比作社鼠猛狗,认为他们是治国之长患。像这样,既讲举贤任能,又明确提出贤能之士的标准,就把尊贤使能的思想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廉洁节俭,并身体力行。对景公的穷奢极欲,晏子敢于犯颜强谏。对私欲和富利,他认为应当加以限制,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满足私欲和得到富利,就会遭受祸害。据此,他提出了“廉者,政之本也”的卓越论断。基于这样的认识,晏子本人虽身居相位,却一直过着节俭乃至清寒的生活。他多次拒绝景公的赏赐,反对更换、改建自己的简陋住宅,甚至坚持交出自己的俸禄、食邑和车辆。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贫而不恨”,甚至心甘情愿地“以贫为师”,是因为对廉洁节俭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可以洁下。”即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下属,使下属廉洁节俭;为国民做表率,以防止世风的侈靡,其用心可谓良苦矣。

以礼治国,以礼治民。作为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晏子认为,礼“可以为国”,可以“御民”,其具体内容则是:“君令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经也;君令而不违,臣忠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贞,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质也。”(《外上》十五)实际上是把它作为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以及对立阶级之间乃至人与人关系的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和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谐调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这在当时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总之,《晏子春秋》所表现的“重民”、“民本”思想以及晏子的一系列经世致用的主张,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因此,《晏子春秋》是先秦诸子中一部重要的著作,而晏子作为人治社会“贤相”的代表,其思想主张在今天也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关于《晏子春秋》的版本

史书中最早提到《晏子春秋》书名的是《史记·管晏列传》:“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惜乎语焉不详,连篇数亦未言及。刘向《叙录》称所见内库所藏及太史所藏共三十八篇,八百三十八章。删除重复的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为八篇二百一十五章。经刘向整理、编辑之后,《晏子春秋》才得以完整的面目流传下来。刘歆《七略》谓“《晏子春秋》七篇”,《汉书·艺文志》谓“《晏子》八篇”,或称《晏子春秋》,或称《晏子》,当是一书二名;或言七篇,或言八篇,当是分、合《外篇》使然。元刻本共八卷二百十五章(当为明活字本之祖本),至清初已亡佚。明代出现了活字本及一批刻本,较有影响者如明活字本(商务印书馆曾据以影印)、绵眇阁本(为《四库全书》所收,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与《汉书·艺文志》八篇之数相合)、归有光评本(即《百二十子》本,不分卷)。清代主要有经训堂本(八卷,孙星衍刊),指海本(七卷,钱熙祚校刻)。清代以后出现了一批校注本,如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文廷式《晏子春秋校本》、近人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收入《诸子集成》),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收入新编《诸子集成》)。

本书原文以明活字本及孙星衍刊经训堂本为主,校以其他旧刻本,并参考诸家校说及类书所引,反复比较,择善而从,以期使之尽可能接近于原貌。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